王身菊 庄鑫
申春悌教授师从孟河医派费氏传人屠揆先的弟子徐迪华老先生,她继承了孟河医派辨证精准的学术特点,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现代科研方法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国内率先提出“病-(基础)证-型-治”的诊断和治疗模式,并用于指导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我有幸跟师学习,习得老师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道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疾病反复发作、持续进展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我国慢性支气管炎的平均患病率为3.82%,伴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亦增高,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慢性支气管炎己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多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常采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但因为慢性病的长疗程引起的耐药性及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不断显现,而中医中药在本病治疗上为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可以明显控制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生命。
申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证为肺虚痰伏,在此基础上,可分别动态演变为痰热郁肺、寒饮停肺、肾虚血瘀等不同分型。治疗上,提出缓解期主要针对“基础证”,即补肺化痰;急性发作期主要是针对各“型”分别施治。慢支以肺虚痰伏为核心病机,风邪引动伏痰是最常见的慢支急性加重的原因。申老师临床用药以微寒为主,寒温并用,宣降相因,通补并行,以麻黄、苦杏仁、黄芩、浙贝母、前胡、炙紫苑、苏子、莱菔子为基础方,止咳化痰平喘,然后根据不同证候要素及临床表现分型辨治,进行君方(小复方、角药、药对)的动态使用,或疏风肃肺,或清肺化痰,或温肺化饮,或理肺化疲与补肾纳气并治。
苦杏仁、炙麻黄、黄芩、前胡、炙紫苑、浙贝母、紫苏子是申教授治疗慢支最常用、最基础的药物组合,功能降气止咳、化痰平喘,主治以咳、痰、喘为主要表现的慢支基础证候。在此基础上,若风邪偏盛,则加以疏风宣肺;若痰热壅盛,则清热化痰;若阴虚肺燥,则滋阴润肺;若肺虚及肾,痰瘀互结,则补肾纳气与理肺化瘀并治。风热所致的慢支咳喘,用杏仁、麻黄、前胡配伍以疏风宣肺、降气止咳;若痰热较重加黄芩、桑白皮清热化痰;若痰热化燥伤阴,加紫苑以润肺下气止咳
常用药对:
姜半夏-厚朴
此药对源于《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申教授发现临床不少慢支患者伴有类似于梅核气的症状,即并非是外感六淫或脏腑内伤而引起的咳嗽、咯痰,仅是自觉咽部异物,似有痰塞,吞吐不下,多因病程迁延复杂,久治不愈,情志不遂,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故可选用半夏化痰降逆,厚朴下气除满。
五味子-淫羊藿
“肾为气之根”,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母病及子,肺虚及肾,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咳嗽、气喘加剧,故申教授喜用“五味子-淫羊藿”以温肾助阳、纳气平喘,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金佛草-细辛
金佛草,又名旋覆花,辛苦而咸,沉潜以降,入肺与大肠经,可破气、开痰结,能通血脉、软痞坚,还能行气,又逐风邪,是孟河医派的经验用药。药对“金佛草-细辛”来源于《孟河四家医集》中的“金佛草散”,功能降气化痰而兼疏风散寒。
桑白皮-鱼腥草
“桑白皮-鱼腥草”清肺化痰,用治风邪引动伏痰,有化热之象者。
金佛草-细辛-桑白皮-鱼腥草
“金佛草散”,功能降气化痰而兼疏风散寒。性温之细辛、金佛草和性寒之桑白皮、鱼腥草配伍,寒温并用,宣降相应,表现为寒热错杂、久咳不愈的老慢支用之效佳。
茯苓-紫苏梗-葛根-鸡内金
“茯苓-紫苏梗-葛根-鸡内金”中,四味药均有健脾和胃理滞之用认为临床上治疗虚实夹杂之慢支,不能一味宣肃肺气,要注意顾护脾胃功能,以防药物苦寒败胃。另一方面,“脾为生痰之源”,子盗母气,慢支患者肺虚日久影响及脾,导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聚而生痰。故而在治疗脾虚痰多型慢支时可用茯苓、苏梗、葛根、鸡内金健脾渗湿、和胃理滞、补土生金,标本兼顾。
桑白皮-瓜蒌皮
桑白皮-瓜蒌皮不仅具有明显的清泻肺热、祛痰平喘作用,且结合现代药理瓜蒌皮还可促进细胞免疫,减轻炎症程度。
杏仁、贝母、葶苈子、紫菀
杏仁、贝母、葶苈子、紫菀4者为臣,助君药加强清热化痰止咳、泻肺平喘之功;“肺与大
肠相表里”,肺热郁闭,常腑气不通,杏仁、紫菀润肠通便,使清肃肺热之力更甚。
黄芩、蒲公英、鱼腥草
黄芩、蒲公英、鱼腥草清热解毒,联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者均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尤其是抗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作用突出,利于炎症控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调畅气机,化痰平喘,健脾和胃,中焦脾胃得健,方能杜绝生痰之源。